“银发族”再就业(退休再就业)
前不久,网络上一篇《“90后”开始担心父母变老》的文章,引发了不少80后、90后的共鸣。在拥有8万多名用户的某关于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交流话题的豆瓣小组中,“退休再就业”成为一个热门主题词,它与“带娃”“入住养老院”等一同成了父母们寻找养老方案时的备选路径。
此前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老龄蓝皮书: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指出,全国有9000多万的60岁以上老年在业人口;同时报告显示,老年人力资源储量正在逐年上升。
老年人退休再就业,有的是出于对自我价值的实现“银发族”再就业,有的则是将退休再就业视为一项社交活动;当然也不乏一些是通过退休再就业增加家庭收入,以缓解子女的经济压力,同时为自己的养老做准备;还有一部分则是为缓和父母退休后的焦虑情绪,子女主动建议父母重新走入职场。
如此旺盛的“银发族就业”潮背后透露出怎样的养老需求?作为子女,如何帮助父母规划退休生活才更为合适?记者就此采访了几组家庭。
为子女分忧、实现自我价值 他们选择重回职场
林先生的母亲58岁,自前几年从单位退休后,她便很快通过线下招聘的形式找到了一份家政工作,并持续干了三年。林妈妈属于住家型保姆,一周中有至少五天在雇主家负责保洁、三餐以及接送孩子等事务。
林先生未婚,在他看来,比起收入,他更在意母亲在这份工作中所获得的体验:“母亲喜欢小孩,然而我眼下还不能满足她的心愿。给别人带小孩,可以给她带来一些陪伴。”
林先生也表示,相比精神需求,母亲选择再就业也有物质上的原因。今年年初,父母一起出首付为林先生贷款买了一套房子:“母亲之所以去选择做家政,一方面是因为太闲,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我分担经济压力。”
退休再就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否也是父母在帮子女减轻养老负担?对于这个问题,不少来自三四线城市普通家庭的独生子女都表示认可。
也有部分原本拥有一定技能的“事业型父母”,他们退休再就业甚至如同迎来事业“第二春”。
市民小杨的父亲退休已经四年,他如今被返聘至某私立医院担任胸腔外科医生,平时需要负责一些门诊以及小手术,每个月工资也挺可观,不过对于小杨父亲来说,再就业并不是为了这份收入,“多救一人,多一份福报。”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医生,他认为自己如今还有很大的剩余价值,如何让自身剩余价值发挥最大作用才是他所关心的。
小杨的母亲同样在医疗系统,明年即将退休的她在看到丈夫的退休安排后,也早早地为自己做了规划,前年刚考取了高级药师证。“明年的退休生活她已经计划好了,要么持证去一些药房上班,要么就返聘去一些医院。”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直播、游戏、短视频等业态也开始出现部分老年人就业群体。“比如我年轻的时候就喜欢音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从事了一份计算机工作。”65岁的赵大叔告诉记者,退休以后子女为他报读了老年大学,让他重新学习乐器,他还利用自己的计算机技能拍摄制作一些演奏视频,如今赵大叔偶尔会和其他同学一起接一些商业演出,虽然收入不高,但他自得其乐:“也算弥补了人生中的遗憾。”
子女与父母“共进退” 一起提前规划退休生活
“我们父母这一辈大多都缺乏强烈的个人爱好和兴趣。”网友贝拉说。贝拉的父母在21世纪初从体制内下岗,为了维持生计,夫妻俩开了一个实体服装店;但随着网购兴起“银发族”再就业,夫妻俩便索性关了门店,摆起菜摊当起了个体户。直到2018年,贝拉的母亲身体抱恙,贝拉又终于大学毕业,贝拉的父亲索性也结束了生意,50岁出头便过上了养老生活。
“虽然家里的经济压力不算太大,但当他们一同退休之后,家里的气氛就变了。比如我爸就开始变得不敢消费,每天就把注意力放在了一些琐事上。”为此,贝拉感到无所适从。“实话说,我挺希望他能够重回职场,但是当我把这个想法说出来的时候,被其他家里人反对,认为是折腾老人家。”
与贝拉的情况类似,网友甜甜今年也碰到了父亲“退休再就业”的难题。甜甜的父亲今年50岁,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甜甜父亲曾当过大学助教,随后又离开高校独自创业,并白手起家经营起了一家公司。近几年受各方面因素影响,50岁的他已经失业。“我们劝他先去尝试做安保、物业之类的工作,等有了资金后再重新创业,但是他目前还没有放下架子。”
由此可见,老年人想要实现退休再就业,还需要克服心理上的挑战,接受自己身份的转变,还需要突破一些观念上的固有认知。
但不论是“退休再就业”还是“退休后颐养天年”,最为重要的便是子女与父母能形成一致的规划。记者发现,在那些沟通良好的家庭关系中,在子女的影响之下,父母也更倾向于拥有更丰富兴趣爱好以及更广阔的就业思维,同时也更乐于尝试新事物。对于一些懂得与父母提前沟通养老问题甚至就业问题的年轻人来说,父母的退休生活不仅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反而会成为一种动力。
据广州日报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