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Agent(Agent商业闭环)
“2025 是 Agent 元年!”—— 这句口号,我去年也喊过。 直到我亲手把 12 个 Agent 送进产线AI Agent,被 3 条数学公式打脸到鼻青脸肿。

人人都在谈 Agent、特别是前段时间的云栖大会上可谓是百花齐放,但真正跑通商业闭环、形成用户粘性的场景仍屈指可数。如果你还在 PPT 上写“让 AI 替代 80% 员工”,建议把这篇文章转发给老板,能救一命。
01 一个“真香”现场
先报背景履历,防止被喷“你行你上”:

数字漂亮吧?
但今晚我只想说:它们每一个,都活在刀口上。
02 第一刀:95% 可靠=36% 崩溃
公式:0.95²⁰ ≈ 36%
很多朋友可能没听懂,我翻译下:
现实是:今天最好的 GPT-5 在函数调用评测上只有 96.7%。
所以AI Agent,凡是在官网写“完全自主多步 workflow”的,一律按骗子处理。

03 第二刀:Token 成本是平方级
公式:Cost ∝ n²
很多人没意识到“对话式”为什么做不起来:
结论:凡是长记忆、长会话的 Agent,都活不过 CFO (首席财务官)这一关。
04 第三刀:工具反馈墙
Agent 调用 API 成功率 98%,但理解返回结果的成功率只有 67%。
为什么?因为真实世界的接口长这样:
我花了 3 周给每个工具写“AI 友好摘要”,才把数据库 Agent 从 67% 拉到 91%。70% 的工作量根本不在模型,而在给工具做“人话翻译”。
05 数据集成坟场
“只要接 API”是世上最毒的鸡汤。
真实集成=70% 胶水代码+25% 重试补偿+5% AI。
06 所以,什么才活得下来?
我总结了“5 大生存原则”,符合的才能活到 2026:

07 给产品经理的 3 句脏话08 结语:我不是唱衰 Agent,我是唱蠢
AI 没问题,问题是我们用错误的经济模型、错误的心理预期、错误的产品定义,去造一座空中楼阁。
真正赚钱的 Agent,都长得像“工具”而不是“人”。 真正赚钱的公司,都把 AI 藏在后面,把确定性留给了客户。
2025,让我们少谈“替代人类”,别做 Agent 泡沫的炮灰,多谈“人类放心把后背交给它”。
最后也欢迎各位大佬一起来探讨,你心中的Agent是怎样的。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