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所区块链(区块链司法应用)


最近,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发布通知,在上海10家法院开展庭审记录改革试点,试点从4月1日开始,为期6个月。试点期间,利用区块链、时间叠加等数据存证技术,运用内嵌智能语音识别转换功能庭审系统,自动记录语音、录音、文件以及区块链数据等内容。

4月3日,上海徐汇法院民事审判开启一键开启庭审系统,此次庭审内容全程录音录像记录,语音转换软件加以辅助。

区块链技术是一个共享数据库,存储于其中的数据或信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追溯、集体维护、公开透明等显著特性,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块链式数据结构可以实现节点同步存储、更新数据,保证链上数据安全传输和访问安全。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区块链技术深入政务中数字身份、司法、税务、监管、商事服务和便民服务等多个场景。

新冠疫情期间,为减少病毒传播率,国家号召大家生活、学习和工作线上完成。一时间律所区块链,借助“区块链+”提升在线生活办公效率成为行业发展新机遇。

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加强和规范在线诉讼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将深入推进在线诉讼工作,全面开展网上立案、调解、证据交换、庭审、宣判、送达等在线诉讼活动。”

区块链技术赋能司法领域成为提升政务效率的必需品。据互链脉搏数据,目前全国已有14项区块链司法应用,2020年开年,便有4项区块链司法应用推出。

就此,奔跑财经(FinaceRun)记者采访了人民网慕课法学院院长、北京圣运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有银先生,谈谈区块链+司法的应用场景。

下面是我们将王有银律师的专业解读进行整理的内容:

区块链技术目前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数据库,能够有效解决电子证据的取证、存证等问题。举证难是司法中突出问题,在很多案件中,电子数据不能即时固定,而区块链技术在取证、存证方面可以完整记录电子数据的生成时间,并且保证其真实、不被篡改等。

电子证据一般具有可篡改、可删除、可复制的特征,其作为司法证据时,可能被破坏、污染、修改,所以导致电子证据的证明效力一直在司法实践中应用不高。但在区块链技术下,能够有效对电子证据进行保证,减轻一定当事人的举证压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一条也对区块链的作用进行了规定,即当事人提交的电子数据,通过电子签名、可信时间戳、哈希值校验、区块链等证据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术手段或者通过电子取证存证平台认证,能够证明其真实性的,互联网法院应当确认。

在杭州互联网法院就杭州华泰一媒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起诉深圳市道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中,华泰通过第三方存证平台“保全网”对道同的侵权网页进行了取证,并通过区块链存储电子数据的方式证明电子数据的完整性及未被篡改性。

目前阶段,区块链技术只能解决电子数据存证阶段的保证证明,但是在此之前,电子数据的真实性主要来源于取证技术及取证环境要可信。所以在区块链案件处理中,主要从取证技术及环境认定存证数据的真实性,包括在认定对象、认定方式、内容等方面。

除此之外,区块链作为一种电子数据存储平台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稳固性的优势,能够有效解决互联网仲裁、公证方面的存证等方面的问题。包括现在各地互联网法院所建立的电子证据平台,也是运用区块链技术大力发展起来,比如北京互联网法院“天平链”电子证据平台、广州互联网法院“网通法链”等平台。

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区块链至今也才发展了十余年,各项技术本身尚不成熟,民众接受及应用还是比较低。主要还在于逐步提高区块链技术的宣传以及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同时在司法中也要逐步认可区块链技术的运用,比如进一步在司法解释中予以明确区块链技术的存证、效力等问题进行认定。

同时,区块链技术在司法领域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存证数据的真实性有待调查,其次各地区电子证据平台也无法做彼此认可,对跨地域办案有一定困难。

未来律所区块链,区块链+司法领域可进一步实现业务流程全部链上运行,大大提高审结效率,或者实现司法的自动判决等更高阶段的运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3361245237,本站将立刻清除。